1月16日,教育部公布最新版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(2017年版),黨的十九大精神、優秀傳統文化、革命傳統教育、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融入課程。語文科目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先秦至清末的古詩文,背誦推薦篇目也從舊課標的14篇增至72篇。
新課程
新增選擇性必修課對接新高考
“2017年版”新課程方案優化課程結構,在保留原有學習科目的基礎上,外語增加德語、法語和西班牙語。
依據新課程方案,課程分為三類,除必修課程、選修課程外,增設選擇性必修課程。據介紹,必修課程全修全考;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選考;選修課程可以學而不考或學而備考,為學生就業和高校自主招生錄取提供參考。課程類別的設置,也對接了新高考“6選3”或“7選3”的設置。
新課程畢業總學分不變,原必修課程學分由新的必修課程學分、選擇性必修課程學分組成,并適當增加選修課程學分。
新課標
十九大精神入課程
新課程方案和新課標的修訂,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融入課程之中。
思想政治“政治與法治”部分,要求學生理解堅持黨對一切工作領導的重要性;在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”部分闡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轉化的意義等。新課標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,在語文、歷史、外語等課標中,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、國家觀、民族觀、文化觀,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,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講好中國故事。新課程強調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,在地理、生物、化學等課標中,要求學生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;同時強調創新精神,在信息技術、通用技術、數學等課標中要求學生學習了解物聯網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處理等內容。相關科目的課標中還體現了健康中國建設等要求。
古詩文背誦篇目增至72篇
新課標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,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各類古詩文,覆蓋先秦到清末各個時期,明確規定“課內閱讀篇目中,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二分之一”。
語文新課標將原課標“誦讀篇目的建議”改為“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”,推薦篇目數量從14篇增加至72篇,其中文言文32篇,詩詞曲40首。
72篇背誦古詩文(部分)
文言文32篇,其中必修10篇
《論語》十二章、《勸學》、《屈原列傳》、《諫太宗十思疏》、《師說》、《阿房宮賦》、《六國論》、《答司馬諫議書》、《赤壁賦》、《項脊軒志》。
詩詞曲40首(選摘)
《靜女》、《無衣》、《涉江采芙蓉》、《短歌行》、《歸園田居》、《擬行路難》、《春江花月夜》、《山居秋暝》、《蜀道難》、《夢游天姥吟留別》、《將進酒》、《燕歌行》、《蜀相》、《客至》、《登高》、《登岳陽樓》、《琵琶行》、《李憑箜篌引》、《錦瑟》、《桂枝香·金陵懷古》、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》、《念奴嬌·赤壁懷古》、《登快閣》、《書憤》、《臨安春雨初霽》、《念奴嬌·過洞庭》、《永遇樂·京口北固亭懷古》《菩薩蠻·書江西造口壁》《青玉案·元夕》、《長亭送別》、《朝天子·詠喇叭》。
同時,語文課鼓勵學生廣泛閱讀,除中外文學經典外,還要閱讀劇本、語言文學理論著作、科學與人文優秀讀物,甚至是網絡文學。
歷史課增設“老兵故事”
新課標加強革命傳統教育。歷史課程增設“老兵的故事”主題活動,讓學生感悟在歷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為,體會革命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。
新增學業質量標準
新課標提出各學科核心素養,首次增加“學業質量標準”,分為五級水平,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要求,因材施教,也為階段性評價、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重要依據。
例如語文學業質量五個等級中,一級和二級是必修課學習要求,二級也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依據。三級和四級是選擇性必修課學習要求,四級也是高考的依據。五級則是選修課學習要求。